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2008年12月批准成立的,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其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微生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研究开放实验室,2004年更名为分子微生物学开放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四十余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6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九十余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覃重军研究员,副主任为王勇研究员、杨琛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胜利院士。

实验室定位为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发展合成生物学理论和创新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主导,建立合成生物学关键工程平台;针对我国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聚焦若干重要生物学体系,在分子、细胞和微生物菌群等层次上,实施合成生物学创制;并通过转化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学基础研究:研究人工生物系统(包括基因线路与基因组工程)的设计原理,研究核酸器件的鉴定、设计、合成和标准化;研究蛋白器件的鉴定、抽象、设计和优化;研究生物网络和底盘的构成及调控原理;建立全细胞数学模型。

(2)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建立标准化通用型生物器件库;开发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及组装技术;开发底盘细胞高效遗传操作、编辑技术;开发小分子、生理代谢网络及各类表型的新型检测分析技术;研发生物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技术;实现人工网络的适配、优化。

(3)合成生物学创制链的培育与发展:在系统合成生物学理念指导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与挑战,创新和集成实用生物技术,形成工程化技术平台;实现重要功能代谢物的高效异源表达和开发,推进合成生物学创制;通过“生产发现问题-研究提供方案-解决生产问题(IRI)”的转化型研究模式,实现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化。

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面向学科前沿领域,创新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建立并发展关键使能技术的工程化平台,建立生物元器件库,推动标准化。

(2)积极开展合成生物学战略规划研讨及项目组织,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协同合作,努力实现从追赶国际前沿到引领自主创新的转变。

(3)针对资源、医药、制造和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积极组织攻关项目,实现重要生物产品的关键突破,并通过各种转化途径,加强研究成果的扩大升级研究,实现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实验室设置了11个研究组;研究组组长原则上由研究员担任。实验室现有研究组名称如下:

  •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赵国屏,院士)
  • 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覃重军,研究员)
  • 微生物代谢调控与代谢工程研究组(姜卫红,研究员)
  • 真菌分子遗传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组(周志华,研究员)
  • 合成生物催化剂工程研究组(杨晟,研究员)
  • 微生物代谢工程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组(杨琛,研究员)
  • 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组(王勇,研究员)
  • 生物信息学和天然产物代谢研究组(李轩,研究员)
  • 基因转录结构生物学研究组(张余,研究员)
  • 特殊功能蛋白质的研究开发与生化工程研究组(张毅,研究员)
  • 微生物催化与天然产物工程研究组(李平作,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