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讲坛: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智慧
11月14日下午,第175期“第一作者讲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教育基地报告厅顺利举办。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谭新行作了题为《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智慧》的精彩报告,王二涛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点评。
植物根际土壤中共生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并存。菌根真菌可与植物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促进磷、氮等营养吸收;而病原微生物则威胁植物健康。植物如何精准区分“伙伴”与“入侵者”,一直是植物-微生物互作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最新研究发现,早期陆生植物粗裂地钱中的一对LysM类受体激酶——MpaLYR和MpaCERK1,在微生物信号识别中发挥决定性作用。MpaLYR不仅能结合共生真菌释放的短链几丁质(CO4/5),也能感知病原真菌产生的长链几丁质(CO7/8)。其与MpaCERK1形成的复合体可分别激活共生或免疫通路,帮助植物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恰当反应。值得强调的是,MpaLYR对长链几丁质具有更高亲和力,使植物能更快速感知潜在病原威胁。在低磷条件下,植物分泌独脚金内酯促进菌根真菌释放大量CO4/5,并诱导共生反应,同时抑制长链几丁质触发的免疫,从而维持共生与防御的动态平衡。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进一步显示,CO4和CO7能分别诱导共生与免疫相关蛋白发生特异性磷酸化,提示不同链长的几丁质可能通过构建不同受体复合体实现信号特异性传导。综上,MpaLYR-MpaCERK1系统通过识别几丁质链长差异,帮助植物在复杂环境中精准调控共生与免疫,为农业病害防控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报告中,谭新行还分享了科研中的经验与体会:进行研究时应敢于提出假设,并基于可靠数据谨慎求证;及时整理实验结果并按论文格式排版,有助于梳理课题逻辑与发现关键证据缺口;鼓励跨领域思考,主动学习新技术并尝试应用于课题;与导师保持充分沟通以把握研究方向;积极与组内成员交流,有助于拓宽思路、查漏补缺并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王二涛对谭新行给予了高度肯定,称其做事踏实、执行力强、专注度高、团队协作能力突出,具有科研探索精神。在现场交流环节,王二涛也向同学们分享了宝贵经验,鼓励大家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节奏,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培养兴趣爱好,并多与导师沟通交流,长期投入定会收获成长。最后,王二涛为谭新行同学颁发了“第一作者讲坛”荣誉奖杯。
本次报告内容扎实、讨论热烈,启发了在场同学对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和科研方法的深入思考,也为大家未来的科研探索与个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一作者讲坛: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智慧

王二涛研究员为谭新行颁发第一作者讲坛荣誉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