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中英植物与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423-25日,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CEMPS)、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IC)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IGDB)共同主办的2025年度中英植物与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园区成功举办。来自中英两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邓子新分别致辞。许智宏院士回顾了自己1979年作为首批赴英访问学者在约翰英纳斯中心的研修经历,高度评价了CEPAMS在中英科技合作中的桥梁作用。邓子新院士分享了自己1980年代在约翰英纳斯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强调了国际合作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主任韩斌院士在致辞中指出,CEPAMS成立12年来已成为中英科技合作的典范平台,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深入阐述了基因组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前沿进展。他重点介绍了两个创新性研究计划:"植物星球计划"PLANeT)致力于解析植物进化规律,推动突破C4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其团队同步开展的"优薯计划"Upotato)创新性地将全基因组设计育种与AI驱动的多维基因组预测技术相结合,成功构建了马铃薯有性杂交育种新体系,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新范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鑫研究员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跨物种模型开发,旨在实现基于转录组的细胞本质及基因之间复杂关系的解析。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译通用基因调控机制,从而加速细胞命运关键调节因子的挖掘和候选药物靶标的高通量鉴定。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Saskia Hogenhout院士、Myriam Charpentier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作了精彩报告。

本次会议特别增设了"AI在植物与微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专题,多位专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基因预测、表型分析、分子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会专家认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变革,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会议设置了"植物-微生物互作""作物基因组与分子育种""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以及"天然产物与代谢"四个专题讨论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这些前沿领域展开深入研讨,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积极探寻中英科研合作的创新结合点与发展契机。会议还安排了青年学者论坛和海报展示环节,共评选出10项优秀海报奖。

闭幕式上,CEPAMS中方主任曹晓风院士和英方主任Caroline Dean教授分别致辞。曹晓风院士表示,本次会议为两国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期待未来取得更多合作成果。Dean教授强调,CEPAMS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英在植物与微生物科学领域的深度合作。

CEPAMS成立于201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共同支持成立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在作物改良、植物抗逆、微生物组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促进中英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致辞

会议主持人

会议报告人

颁发优秀海报奖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