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编者按:王官栋,2015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生物科学理科基地班。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组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期间跟随导师王四宝研究员在蚊虫交配行为、生殖调控以及蚊虫与微生物互作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PNAS2017, 2021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重要学术期刊。202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7年度获得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优秀研究生奖。博士后阶段获得“2021博新计划”、“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资助。

 

于多数人而言,“蚊虫”是令人烦扰的。然而,我的科研学习探索之路却是与其朝夕相对 “相爱相杀”——回顾我的“养蚊人”科研之旅,有汗水与收获,也有困难和挫折,但我从未动摇和停下过我的逐梦步履,家人亲友的支持和陪伴、师长们的教诲和鼓励都让我充满力量!本文与其说是我对“养蚊”历程的阶段性回顾,不如说是我对过去学习和科研生活的梳理与反思——“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谨以此句,与所有追梦的科研人共勉。

守正笃实,砺行致远

幼时长辈们问我梦想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我想当科学家!”。那时的我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未知和好奇,虽懵懂却坚定——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成为探索未知的科学家!记得儿时我和哥哥一放学就在田埂上追逐奔跑,酣畅淋漓时我发现头上有时有一群蚊子在盘旋舞蹈。我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我们要快点儿回家的信号吗?”妈妈却说,那是因为我们嬉戏调皮流汗吸引来的。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个疑问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藏在我的心里——渐渐长大,我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一直追逐着儿时的梦想。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接触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大学一年级就以专业和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加入了“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此开启了至今近十二年的“养蚊人”科研之旅。期间,除了努力提升专业课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我紧跟实验室优秀的师兄师姐们的步伐,积极开展试验,大四时成功获得保送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机会。我由衷地感恩助我梦想启航的母校,感激所有遇见的良师益友,他们教导我守正笃实,激励我砺行致远!

披星戴月,共成长

2014年的夏天我怀揣梦想参加了研究所的夏令营。当听着师长们的精彩讲座和无私分享时,我对未来的科研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参观王四宝老师研究组时,实验室浓厚的科研氛围和王老师对科研孜孜不倦的执着与热忱,使我当时就坚定选择了加入这个温暖的Wang Lab大家庭。犹记初入研究组时,王老师用心地安排不善言辞又青涩内敛的我跟随陈环师兄开展研究,陈环师兄如兄长般的帮助让我能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迅速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在每一个披星戴月挑灯夜战的“养蚊”科研日常中,实验室其他师兄师姐们也给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一起脚踏实地、相伴前行,迎难而上、收获成长。试验中不断探索未知带来的快乐,成为我从事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2015年博士入学至今,我开展了蚊虫交配行为、生殖调控以及蚊虫与微生物互作等多项研究。蚊虫是多种人类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的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动物。以蚊虫传播的疟疾为例,仅2021年,在非洲沙哈拉沙漠以南,疟疾仍以每年60多万人的死亡率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将近一半的人面临着被疟疾感染的风险。对于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控制蚊虫的种群数量。生物防治和遗传控制是新兴的蚊虫种群控制方法,提高蚊子种群控制的效能成为这两种方法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展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进展。1、揭示了疟蚊集群婚飞和求偶通讯的奥秘,该研究于20211月发表在ScienceGuandong Wang et al., 2021)。2、发现病原真菌通过抑制蚊虫免疫操纵肠道细菌协同杀蚊的机制,研究成果于2017年发表PNAS上(2017, 共同一作)。3、合作发表3篇文章(PNAS,第三作者;Sci China Life Sci,第四作者;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第四作者)。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多项学术活动和会议,2017年参加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做学术报告,2017年度荣获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优秀研究生奖;先后获得“2021博新计划”、“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资助。回顾这8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再到现在的博士后的科研之路,我庆幸我的幸运——初见Wang Lab的坚定选择,在导师悉心指导,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和追求卓越的感召下,我在探索未知科研之路上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优秀的前辈校友们带给我的那份最初的震撼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实践和探索。蚊虫研究的阶段性进展给我这个认真而执着的“养蚊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深知现在的我和“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的梦想还相距甚远。蚊虫相关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寻,未来我将继续从事蚊虫科学研究。王四宝老师经常鼓励我们:“科研就像登山,要乐学善思,笃行致远;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我将此谨记在心,博士期间认真对待和把握每一次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积极努力修炼内功。我积极主动同导师探讨课题,推动课题进展的同时也训练了我的科研思维,提升我对课题的把控和分析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规划设计实验,一步步解开科学的谜团。

踏梦前行,聚力生长

为了追逐梦想,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留组做博士后研究,继续开展蚊虫相关的研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将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成长、追逐科研之梦的同时时刻牢记使命——期望博士后训练结束能继续在相关领域深耕,围绕蚊虫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当然,我深知科学研究之路漫漫,只有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我,充分发挥个人潜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实现儿时的梦想!我愿与所有同样认真而执着的科研人共勉,让我们勤恳求真、攻坚克难,踏梦前行,聚力生长!以己之力用己所学为祖国科研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