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砺心·致远——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基因中心党支部与上海师范大学生科院党支部联合开展共建交流活动
2025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基因研究中心党支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生活园区第99党支部以“同话创新•共促发展”为主题联合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三方党支部成员共同参与为期一天的交流与研讨。
融汇:思想与科学的交响
上午9时30分,共建交流会议在基因中心二楼会议室召开。三方支部书记首先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与工作特色。国家级科研单元的严谨务实、高校教师的教育情怀与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相互交融,为后续交流营造了良好氛围。
随后进行的专题学习环节中,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任梦滢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了科技工作者与青年后备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方向。上海师范大学生科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魏鑫解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将宏大的理论思想与科研实践、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激发了在场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冯旗结合基因研究与种业发展实际案例,作了保密教育专题党课,筑牢科研人员的思想防线。
科研交流环节精彩纷呈。上师大朱骏教授系统汇报了植物花粉发育与育性调控研究,从微观基因调控机制延伸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宏观命题,展现了基础研究的深远价值;邱杰教授以杂草稻研究为例,以一场田间“进化战争”的生动比喻,揭示了物种竞争背后的科学规律;基因中心学生党员郭东灵报告了野生稻泛基因组研究进展,展现了一幅超越个体、涵盖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科学图景。
互动环节中,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深入交流。青年教师聚焦技术细节展开探讨,学生党员积极展望应用前景,资深科学家分享宝贵研究经验。实验室的严谨与课堂的灵动在此刻完美融合,科学的种子在交流中悄然播撒。
会议结束后,全体人员在基因中心一楼合影留念。随后,师生们参观了基因中心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了高通量测序平台、样本库等科研设施,并与在场科研人员进行了简短交流。许多学生表示,此次参观加深了对科研工作的直观认识,受益匪浅。


砺心: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责任
下午,全体人员前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学习。该馆全面记录了两次淞沪抗战和上海人民十四年抗日斗争的历史。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战火的文物、一幕幕还原历史的场景,生动呈现了当年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市民们支援前线的热忱、文化精英们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壮举。通过参观,大家深入了解了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以巨大牺牲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的英勇事迹,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庄重的纪念馆展厅中,刚刚还在探讨基因密码与粮食安全的科研工作者和师生们,此刻静默驻足,沉浸在历史的回响里。科学探索与民族命运在这一刻交相呼应,引发深刻共鸣。一位学生党员在参观后表示:“今天我们在实验室研究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不能忘记历史上曾有人为了一碗饭而挣扎求生;我们破解基因密码时,更要铭记那些为守护这片土地而牺牲的先烈。”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初心与使命的深刻体悟。参与者们深切感受到,今天的科研环境来之不易,当代科技工作者肩负的不仅是科学探索的责任,更是民族复兴的使命。从淞沪抗战的烽火到基因测序的微光,时代的主题在变,但为国为民的初心始终如一。


致远:在融合与传承中迈向未来
此次共建活动有机融合理论共学、科研共享与历史共溯,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我中心科研单元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深度对接。活动为青年人才开拓了科学视野,为科研创新注入了人文精神,为立德树人夯实了使命根基。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表示:“这次经历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专注实验室的一方天地,更要胸怀历史厚重与时代呼唤,真正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三方在交流总结中达成共识,将以此次共建为起点,进一步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拓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领域,共同构建青年成长与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新的篇章。
附件下载: